再谈儿童美术教育
作者:Alan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朋友意识到美育在孩子早年教育中的重要性。美术可以培养孩子的毅力、专注力、观察力、创造力等,这些品质是个人将来非常重要的素质和能力。美术不仅仅是提高人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人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一个具有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的人,他/她所焕发出来的气质是与众不同的。
然而如今的儿童美术教育却误区重重。就悉尼来说,许多美术班或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思想和理念进行教学,有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稍加改良,但本质还是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的沿用。老师并没有真正的从本质上理解什么是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怎样进行儿童美术教育。先不说老师是不是正规科班美术院校毕业,对美术教育理解的有多深。据我所知,有的美术班老师并非专业美术院校出身,靠着培训或早年接触到的一点点画画知识就堂而皇之的进行儿童美术教育,这对一个学画儿童所产生的后果和危害可想而知,更别说什么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了。
儿童绘画是从直觉到理智的一个过程,他需要时间,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违背自然规律。小孩的画是说明性的,他告诉你他都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他的画不是写实的而是意向的,是他记忆中的,然后经过想象把他们再现出来。然而这种能力是很可贵的,这就是人的智慧的体现,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儿童绘画没有对错,只有相对的好和难易。
创造艺术符号表达情感是人类具有的原始本能。儿童绘画源自他对周围一切客观世界的感悟。不要用成人的喜好和判断去干涉儿童画画,我们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积极地去引导,针对每个儿童个性化的问题去引导。不要去要求画的像,他做不到的。违背规律去做当然是事倍功半,更不好的是这会扼杀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如果你还想评价孩子的画,那就要更加慎重,首先做到懂才有可能评到点子上,否则,乱点评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干扰和自信心的伤害。
简笔画的教育、填鸭的教育是要绝对摒弃的。更糟糕的是还有一种现今普遍存在的美术教育就是一个班里的学生都临摹和拷贝别人作品的教育,这种教育还不如没有,没有孩子至少还有些想象力,还有点儿自己的空间。一旦孩子的头脑在一张白纸时就接受了这样的教育,孩子的自我审美、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及想象力都会在这种教育下丧失。一个儿童一旦失去这些,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因为教育是不能“退货”的。
儿童绘画靠直觉、靠心灵不靠道理。直觉很灵的人,眼睛才特别“尖”。写生只须看一眼就知道怎么画,用什么方式画了。不用构思,不用考虑,不用问老师,只须听从内心的安排就是了。绘画靠心去感悟,哪里画,哪里不画,只在瞬间就决定了。直觉的力量非常强大。好的教育会培养出直觉的敏感,直觉的准确。很多家长认为老师给孩子说得很明白,很具体,很细致,才是好老师,但这种教法的结果就是儿童的直觉会渐渐地远去。
儿童正像没出蚕茧的蛹正睡大觉呢,成人要耐心等待幼童理性睡眠期的苏醒,不要干扰破坏孩子的正常生命发育过程。有些家长不承认或不懂儿童还有理性“睡眠期”,更不懂得尊重儿童。家长不要看孩子画的是什么,要听孩子给你描述他画的是什么,在这里原本应是“视觉艺术”的东西,会因作者是儿童而变成“听觉艺术”。听孩子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即使在大人看来什么都不是,但孩子正是从这些什么都不是的圈圈、道道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针对4岁以下孩童)
现实生活为儿童艺术创造提供了丰富的源泉。4岁是形象知觉的敏感期,这时期抓紧对他的图画教育,是对他影响的最佳期。绘画能力是每个孩子先天具有的潜能。孩子不是不会画画,而是不会观察。要想教孩子画画,就应该教他们学会观察。10岁前,孩子的绘画能力是与智力、认知能力同步发展的。孩子画画并不是将来一定要成为画家,而是要通过这个手段开发智力,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提高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毋容置疑的是,这会大大增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后的个体竞争力。
美术教育的核心是思维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技能的发展。愿每一位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全面的发展,将来成长为栋梁之才!